我院成功举办第二届本科生学术论坛

2024-11-08  点击:[]

为激发本科生的学术探索热情,促进学术创新,11月6日下午,我院在SA105举办了“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第二届本科生学术论坛”,学院院长韩伟,党委副书记夏玉瑜,副院长董佳、杨志飞及部分师生出席论坛,论坛由夏玉瑜主持。

   论坛第一项,院长韩伟致开幕辞。他指出,近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我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学院定期举办研究生读书会、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专业发展促进会等,积极构建良好学术生态环境,大力促进学科发展。去年举办的首届本科生学术论坛,起到了良好的学术促进效果,他希望持续打造中文学院“本科生学术论坛”名片,为本科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科研探索、共话成长的平台,提升本科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入选本次论坛的11篇论文得到了评审小组的高度认可。会上,宁玉裕、宫美慧、国晓荣、侯雨含、丁致远、张雯昕、贾秋珺、杨新宇、叶晨攀、孙佳茹、房一凡等11位同学轮流汇报。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董晨、胡永杰、孙霄、乔琦、董佳、孙建华、荀羽琨、邓艮、王敏、赵周宽等专家对学生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指导点评,论坛历时近4个小时,师生间的交流充分而热烈。

第一位发言的是汉文师范2201班的宁玉裕,论文题目为《“拗相公”之本色:王安石咏花诗歌书写及其情感演变》。文章对王安石咏花诗歌中的“花”意象做了详尽的分析,分类论述王安石咏花诗中表现出的特殊情感,纵向梳理了王安石咏花诗早、中、晚期情感的演变,并分析其演变的内在动因,王安石的“拗相公”本色也在层层剖析中展露。

EC11

董晨老师对该同学的学术问题意识及文学作品的阅读功底作出了表扬,同时也针对论文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她认为论文写作应重视对语言的锤炼,使其更加严谨、细致,文章过渡与衔接更加自然。她推荐阅读王安石的相关年谱,结合年谱分析王安石咏花诗歌中的情感演变。胡永杰老师认为本篇文章选题具体,论述充实,原因分析深入,若能在意象分析中展示出新视角则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第二位发言的是汉文师范2201班的宫美慧,论文以《“蓝胡子”原型下的疯女人形象研究》为题。文章以西方经典童话故事《蓝胡子》为原型,对父权制进行解读,并分析《简·爱》与《雷雨》两部作品中渗透着“蓝胡子”式父权形象、“疯女人”的形成因素及父权对女性污名化过程,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父权制下女性必然丧失主体性的真相,以此探究女性反抗道路中的阻碍力量。

孙霄老师认为该论文的选题是对经典文学的再发现与研究,具有一定价值。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一是文章标题应能反映核心内容,建议增加副标题以体现另外两个文本。二是在《蓝胡子》《简·爱》与《雷雨》三个文本的处理中最好能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别比较。三是在文章已有的三个维度基础之上增加第四个维度,即疯女人形象在中外作品中的历史文化演变以及作者如何赋予其现代性话语。乔琦老师认为论文后半部分内容与前半部分稍有脱节,在“蓝胡子”原型上需作补充说明,谈谈《蓝胡子》童话的来源与版本演变。因对“疯女人”形象出现的原因未能深入分析,导致第二三部分结构界限不明。第三部分将原因归结为资本主义社会使复杂的文学问题简单化了,与文学性产生了偏离。最后乔琦老师推荐阅读巴特勒的相关作品,为论文提供更多思路。

第三位发言人为汉语言文学2303班的国晓荣,论文题目为《武安方言贬义后缀“蛋”的用法及形成》。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就武安方言中贬义后缀“蛋”的用法和形成进行了探讨,得出贬义后缀“蛋”是由其“少数民族的贬称”义隐喻变为对人的称呼,并由“动物的卵”义通过语法化的方式演变为后缀,进而形成了其贬义后缀的用法的结论。最后从语法史的角度对“蛋”的演变进行了分析。

董佳老师认为该论文选题非常具体且比较有趣,是论文写作值得提倡的一点。同时也对论文研究综述在文中的位置及内容作出指正,认为缺少“蛋”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最后提出“蛋”在武安方言中是否只能做贬义后缀的问题,引发思考。孙建华老师认为该论文角度合适,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一是文章第一节语料较少,应尽可能穷尽性地列出方言中包含语素“蛋”的所有形式并分类呈现,每一类举例说明句法功能。二是语言表达应再凝练,因属于语言类文章,所以部分内容应避免文学化的表达。三是标题应具有概括性、简洁性与准确性。此外还要规范方言学研究的格式。

第四位发言人为汉国教2402班的侯雨含,论文题目为《论〈生死场〉女性叙事中的时代呼唤》。该论文以《生死场》为具体范例,以其中体现的女性主义叙事为切入点,基于对萧红其人及《生死场》这一作品现有的研究成果作进一步地拓展与思考,结合萧红自身的女性经验及其曾属于左翼作家、东北流亡作家的写作特色,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和写作方式等多个方面讨论女性叙事对时代困境的呼唤和反抗精神的展现。

作为本次论坛唯一一名大一新生,老师们对其主动学习及探索的精神予以鼓励。荀羽琨老师认为侯同学具备了初步的问题意识,在摘要及第一部分明确了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但遗憾的是未能在后面的论述中将问题贯穿下去,导致前后内容有些脱节,需进一步理清思路,围绕论点进行论述。论文体现出作者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学术分析能力,若能使语言更通顺,关键词择取则会更精准。邓艮老师肯定了侯同学的学术化意识,也提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如部分语言表达不严谨:文中提到的“鲜有涉及”“填补空缺”是不符合学术研究实际情况的。此外,论文写作要警惕“贪多”的问题,应选择小的切入点进行详尽论述。

第五位发言人为汉语言文学2201班的丁致远,论文题目为《“情”的觉醒—〈不算情书〉中丁玲的蜕变》。该论文以罗兰·巴特恋人絮语的理论视野,分析私人絮语所蕴含的情感指向,整理出文章表现出的情感脉络——丁玲的爱慕对象由胡也频变为冯雪峰的过程,根据周正猷提出的爱情三元素理论分析丁玲爱情观的转变,结合李泽厚提出的乐感文化,分析丁玲因爱而生的为党奉献的无私精神。

荀羽琨老师认为该论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围绕丁玲与胡也频及冯雪峰之间的感情指出了丁玲爱情观的变化,在论文中能运用理论作细致的文本分析。她指出,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建议引用更经典的版本。邓艮老师讲述了《不是情书》这部作品的发表背景,认为论文选题具体,文本细读做得较扎实,但引用的爱情三元素理论与乐感文化对作品的分析在此处略显生硬。

第六位发言人是汉文师范2202班的张雯昕,论文题目是《晚明小品文“自我暴露”之风气与文人心态》。该同学发现目前学界对小品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品文体特点与形成、文学背景、晚明文风等,从自我暴露这一角度研究的较少。该论文通过分析“自我暴露”这一风气的形成原因,具体分析其中具有助推作用的大家及其重要作品,进而探讨晚明小品创作特点和其中隐含的文人风貌。

董晨老师认为,文章摘要的撰写简明扼要,说明了文章的核心观点,从文献的征引可见该同学读书十分细致。但论文的问题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语言文字功底还有待提高,要注意论文的遣词造句。她建议,论文要以问题为中心,要以“论”为核心,而不是只着眼于现象描述。胡永杰老师认为,该同学能够以新颖的视角“自我暴露”来分析文章,这一点值得肯定。但在论文的写作上,要注意做提炼。同时,论文要注意格式的统一,在序号、标点符号以及书名号的使用上也需更加细心。

第七位发言的是汉语言文学2201班的贾秋珺,论文题目为《跨界之美:<到灯塔去>中文学与绘画、音乐的交融探索》,文章探讨了伍尔夫《到灯塔去》中文学与绘画、音乐的跨界之美。特别聚焦于“光影”变换与瞬间书写、色彩描绘与想象空间的建构、音乐与小说的节奏,指出音乐元素如何为小说增添韵律感,使情节发展更加流畅自然。在结构层面,该论文引入三段式与对位法的概念,分析了其在小说结构设计中的巧妙应用,展现了其对增强小说逻辑性、艺术性和感染力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深入论述文学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跨界交融的精神内涵,强调了这种跨学科互动对促进艺术创新、深化艺术表达的重要意义。

孙霄老师肯定了该同学的选题,认为从论文的写作可以看出该同学做出了细致的思考,极具针对性。孙老师指出论文应该更加关注“物”的叙事,学会上升问题,这样才能使跨媒介书写有落脚地。此外,孙老师还提出论文末尾对小说结构的探讨应该生发出新的视角,鼓励该同学去拓展新的知识面。乔琦老师认为该同学用“跨界之美”来进行总的提纲挈领,体现了对伍尔夫作品的熟悉。乔老师建议在引言和小结中可以加入对伍尔夫其他作品的整体观照,提升认识的广度,还指出可以将意识流写作勾连得更加丰富,使文本更加绵密。另外,建议在最后增加英国唯美主义的审美理论,也可以将诗画交融作为理论依据补充进去。

第八位发言的是汉文师范2301班的杨新宇,论文题目为《从“超媒体文学”的角度观传统文学新可能——以<黑神话:悟空>为例》,本篇论文以近来广受关注的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为切入点,探讨“超媒体文学”带来的新形式与新体验,论文认为“超媒体文学”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其自身也具备着体验更直观,参与度更高,剧情更多元的特点。并且论述了“超媒体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共通性,即故事叙事性和经典性气质。最后,论文探讨了“超媒体文学”的商业和文化潜力,提出让传统文学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王敏老师认为该论文体现了年轻学子在写作时的敏锐性,表扬了论文的问题意识以及首尾呼应的写作构思。王老师认为该同学的文章对超媒体文学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但在论述商业价值这一角度时,也需引入文化理论以及批判的声音,这样才能使文学具有多方位的反思。另外,王老师还指出在论文之初应该增加对“超媒体文学”的界定以及和其他相近文本的区分。最后,老师认为摘要应该是思想的“干货”,而不是对论文的介绍,该同学在摘要写作时要注意凸显亮点。赵周宽老师肯定了该同学勇于探索的勇气,指出论文所探讨的话题依然在延展之中,该同学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论述,值得表扬。赵老师建议对论文进行压缩和精简来突出重点,也应该思考论文中对米勒的引入是否恰当。最后,赵老师还指出论文中对“审美倒退”的定义太过狭窄,应该进一步思考。

第九位发言的是汉语言文学2201班的叶晨攀,论文题目为《身份重构、环境感知与“第三空间”:<七月的人民>中的丛林书写》,论文探讨了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七月的人民》,文章借助对丛林的大量书写,将故事的线索置于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空间中,论文从三个方面剖析作者的丛林书写:丛林景观、丛林感知、丛林叙事。通过丛林书写与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的对读,重新梳理出丛林在戈迪默笔下对身份重构、种族冲突、天性回归和权力流动等问题的思考,进而发现“丛林”之于非洲文学的独特文化内涵。

孙霄老师肯定了该同学论文的选题,认为其在文本的解读上有新的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意识。她建议在第一部分中的丛林景观书写上增加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在第二部分从更多的维度去探讨后殖民的身份,在第三部分,运用生态理论使该部分内容更加充实。乔琦老师指出论文中所引用的例子与文章的相关性还有待思考。认为应该在细读的基础上,增加对《七月的人民》作者辨识度的分析。此外,老师认为题目略显繁琐,可以进一步细化,将重点着眼于“第三空间”。

第十位发言的是汉语言文学2301班的孙佳茹,论文题目为《她身之罪:家国情怀中杨贵妃人物印象的变迁——从<梧桐雨>到<长生殿>》,论文从《长生殿》和《梧桐雨》的对比入手,认为《长生殿》在描述“梧桐”和“金钗细盒”以及“贴身衣物”这些意象时体现了对《梧桐雨》的继承,也对杨贵妃的形象做出了升华,认为这种形象描述的差异裹挟着作者自我时代的政治责任。

董晨老师肯定了该同学从初稿到终稿之间的进步,同时认为论文的问题意识可以进一步深化,例如:怎么看待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怎么看待史书书写与文学的差异性。她指出论文格式上的错误,第一部分应该为“引言”而不是“摘要”。胡永杰老师认为《梧桐雨》与《长生殿》的区别是一个经常谈及的话题,建议在写作时要大量查阅资料,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创新。

第十一位发言的是汉语言文学2301班的房一凡,论文题目为《新历史英雄主义下的现代军旅小说——析兰晓龙“军旅三部曲”》。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兰晓龙三部曲中多元的英雄形象,即草根英雄、漂泊英雄、完美英雄。第二部分着墨于这些人物形象塑造的意旨。第三部分探讨三部曲中的三种美学效果:武技之美、兵工之美和谋略之美。最后以三部曲中的器物隐喻结束全文。

荀羽琨老师肯定了该同学论文写作的概括能力,指出论文在分类标准上不太统一,在英雄人物的划分上缺乏内在逻辑性,认为应该清楚论文的创新点在何处。另外,荀老师指出文章未对论文标题中的“新历史英雄主义”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也未见其论述“新历史英雄主义”对兰晓龙的写作带来了哪些变化,对核心观点的论述不够明确,问题意识不够突出。最后,认为论文中部分结论太过武断且论述不充分,并指出了参考文献中所存在的问题。邓艮老师认为该同学应该把兰晓龙的军旅三部曲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军事题材、军事小说的文学代表作之中来评价其位置,再把兰晓龙放在90年代以来的新生代军旅小说当中来评价其占据何种位置,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进行论述,整篇论文的亮点将会更加鲜明。

经过评审专家打分,论坛评议出了一二三等及优秀奖,并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证书。杨志飞副院长总结发言,他指出,11位同学关注的问题有价值并言之成理,同学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已经呼之欲出。他对汇报人宣讲论文的精彩表现给予肯定,同时建议论文题目要更加凝练,学术研究要使用第一手文献,要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后,他借钱钟书先生的“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鼓励同学们继续保持学术热情,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在交流互鉴中获得成长。

本次论坛为师生之间搭建了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通过此次论坛,同学们在交流中明确了学术规范的重要性,认识到广泛的阅读和扎实的基础对学术能力提升的意义。本次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带动更多青年学子深入学习学科理论知识,提升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推动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电话:029-85319227  电子邮箱:wxyb@xisu.edu.cn 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版权所有 2019-2020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