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文化文本与文化基因”“文明探源的分子人类学视角” 两场学术讲座

2023-04-25  点击:[]

为促进学科建设与创新、沟通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2023年4月23日下午,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举办的两场讲座“文化文本与文化基因”“文明探源的分子人类学视角”在JE126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与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王轲博士主讲。讲座由中文学院院长韩伟教授主持,苏永前、王敏、辛鹏宇、陈兰薰、汪雯雯、李泽涛、苟长欣等教师以及文学专业部分研究生参加。

第一场讲座由王轲老师主讲,题目为“文明探源的分子人类学视角”。王轲老师主要从事的是基因与文化的交叉研究,该研究通过基因追溯人群的起源迁徙和演化,结合考古文化信息重建史前人群的社会结构。随后,王轲老师以亚欧的游牧人群、博泰文明(Botai culture,3700-3100BC)对于人群移动以及文化移动的影响为例,分析屈膝式骨骼与不同文化的关系以及家养马的传播与博泰马的消失。这些研究以考古文化发掘出的古人类遗骸为背景,以文化与基因的跨学科为视角,提出一系列科学问题,最终通过分子人类学解决,这一研究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科交融的宏观性与进步性。王轲老师最后总结,不论是分子人类学还是文化研究,我们都在思考一个终极问题就是人类究竟从哪里来?未来的更多跨学科研究会对这一问题提出见解。

第二场讲座由叶舒宪教授主讲,题目为“文化文本与文化基因”。叶舒宪教授首先对“新旧知识”进行区分,“旧知识”即文献史学知识,“新知识”则是突破了文献束缚,借助人类学、考古学、分子人类学等跨学科知识,重新发掘中华文化脉络的新系统,可以将文化追溯至文字尚未诞生的万年之前。叶舒宪教授还将神话与信仰结合,揭示了“国家、社稷、精神、玉帛”等中国文化代表词的传统神话信仰内涵。随后,叶舒宪教授解释了“万年中国说”与“玉成中国说”两个理论,说明中国文明起源的四大文化基因为“二谷二物”。“二谷”是指北方农作物小米以及南方农作物大米;二物分别是玉石和丝绸(帛),四大文化基因均有万年的历史。中国以玉帛为神物的神话信仰,奠定了中国思想的核心价值。紧接着,叶舒宪教授为同学们梳理了文学人类学的文化理论体系。文学人类学作为一种交叉学科诞生于1986年,其方法论由三重证据法发展到2005年的四重证据法,2009年提出“神话中国论”,2010年提出“文化大小传统论”,2013年提出“玉文化优先统一中国论”,2019年提出“万年中国论”,2013-2023年十年间不断研究扩充“文化文本论”。最后,叶舒宪教授解释了文学人类学理论的几个关键词,大传统与小传统、文化文本与文学文本。总而言之,历史的开端源于神话编码,圣物叙事的编码早于文字叙事编码,只有破解前汉字时代中国神话的独特编码、充分发挥非文字符号的解构作用、突破文字小传统的局限视野,才能寻得中华文明的本源与特质,重新连接“大传统”和“小传统”,重建中华文明发生的主脉。

讲座最后,韩伟院长作总结致辞,感谢两位专家的精彩演讲以及叶舒宪教授对中文学院的长期支持,鼓励大家学习两位专家活跃的思维与广阔的学术视野,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讲座,激活同学们的学术思维与学术方法,做出更加前沿的研究成果。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电话:029-85319227  电子邮箱:wxyb@xisu.edu.cn 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版权所有 2019-2020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