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第二期读书会

2023-03-20  点击:[]

2023年3月15日下午,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第二期读书研讨会在JE126会议室举行,苏永前老师、荀羽琨老师、王昱娟老师、赵婉彤老师、王鑫老师、崔若男老师、邓艮老师及2022级、2021级全体研究生参会。会议由邓艮老师主持。读书会围绕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现代中国的文学空间》一书进行,以读书汇报和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分享,共7位同学发言,其余11位同学的论文均由相关老师分组点评。读书研讨会时长2小时40分钟。

会议开始前,邓艮老师就本次读书会选取的书目以及同学们所提交的论文和报告情况做了总体上的简要说明,从18篇论文和报告中挑选7篇与主题直接相关或相近者发言,指出所选论文并非最好,未被选上乃受限于读书会时间,希望大家通过此次读书研讨会相互交流,习他人长处,反观自身问题,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升研究生读书、思考、写作的水平。

接下来是发言与点评环节。

第一组:桂钰(发言)、杨婷;点评人:苏永前老师

桂钰同学的发言题目为:“希望”的空间与逻辑建构——重读鲁迅《故乡》。桂钰同学首先梳理论文的思路,并从“记忆”中的故乡:理想空间的建立与倒塌,对比与差异:现实故乡的其他客体,自我空间的隔绝:身份认同与未来希望三个层次展开论述。

苏老师指出桂钰同学的论文具有思辨性,发掘较深刻而非浮于表面,文章结构清晰且具有逻辑性。不足之处则是文章读起来较为吃力,原因在于学术语言表达的生涩,从而导致语句生硬,希望表述更加自然圆熟。苏老师认为杨婷同学的文章结构清晰,但基本是对文本内容的回顾与梳理,希望能有自己的思考。

第二组:刘盼(发言)、张可欣;点评人:荀羽琨老师

刘盼同学的发言题目为:从文学活动“四要素”看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刘盼同学认为这一文本以别开生面的新意,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不同时代鲁迅的《故乡》阅读史展开了叙述与分析。论文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角度进行梳理,总结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的优势及不足。

荀老师将两位同学的读书汇报合并点评,指出刘盼同学对于文章观点的总结并不明确,而张可欣同学对于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连接不紧密。两位同学的文章读起来都较为吃力,其一在于语句不通顺,中文专业的学生应当下功夫解决语言表述的问题。其二在于并没有就报告中的某些观点展开论述,缺乏细节支撑,造成阅读困难。

第三组:闫哲(发言)、王德德;点评人:王昱娟老师

闫哲同学的发言题目为:论鲁迅《故乡》中的共同体想象。闫哲同学认为《故乡》不仅是鲁迅的成熟之作,也因其包含的丰富意涵在不同时期承载了不同群体的共同体想象,从而经历了文本经典化、固化、神圣化的急邃转变。文章以共同体思想进入历史的文学维度和文学的历史现场,考察《故乡》这一经典文本的接受形态,对不同阶段《故乡》的接受及再生产状况加以分析,可以揭橥时代语境下共同体身份此消彼长的深层原因。

王昱娟老师分享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的核心观点,从“想象的共同体”这一理论出发,指出两位同学都将“共同体”视作先在的东西,导致并没有很好地呈现具体问题的过程。王老师认为研究应当有三个层次,其一是文本细读,其二是他人研究,其三则是相应的社会史内容。

第四组:周义豪(发言)、白孟卿、曾佳琪;点评人:赵婉彤老师

周义豪同学的发言题目为:民族病体与东亚新魂:论思想史中的“藤井鲁迅”。周义豪同学认为将鲁迅放进思想史研究的课题,在日本学界,自竹内好开始便形成一种传统。而后经丸山昇、伊藤虎丸、木山英雄等学者的前赴后继,该领域之研究业已成规模。藤井省三作为活跃于新世纪之交的新一代鲁迅研究代表人物,其著述不仅另辟蹊径,采用社会史、接受美学、后现代主义等新潮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承载着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赵老师认为周义豪同学对于研究脉络有细致的梳理,数据呈现直观有效,且将其延伸到中国当代作家身上是“藤井风格”的延续。对于白孟卿同学的论文,赵老师指出应注意逻辑层次,尤其是对某一问题的论述,要讲求闭环性,不能点到为止。对于曾佳琪同学的论文,赵老师认为该同学尝试建立理论闭环,较有层次,给予了肯定。

第五组:米琴(发言)、杨婧、高颖;评点人:王鑫老师

米琴同学的发言题目为:对《鲁迅〈故乡〉阅读史》的思考。米琴同学认为本书引用了多种评论声音,实现了超文本对话,体现着藤井省三对文学接受多元性的理解。此外,本书还为研究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去弥合文学史的“断裂”。但本书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诸如论证逻辑不够合理,论证细节上也存有问题。同时,针对《故乡》这一文本的不可替代性,尝试作出回应。

王鑫老师认为米琴同学对文本的研读认真,但是“弥合文学史断裂”一说过于宏大,汇报总体而言中规中矩,有效但不够清晰。王老师认为杨婧同学的文章流于宽泛,如何让“启示”真正有启示,需要深挖,否则似是而非。对于高颖同学的论文,王老师指出与主题联系不够紧密,合理性需加强。

第六组:刘艳艳(发言)、摆璐璐、庞袁君;点评人:崔若男老师

刘艳艳同学的发言题目为:《故乡》情感结构之下的三个鲁迅,认为《故乡》中呈现出三个故乡,寄寓了鲁迅相当复杂的情感结构,至少展现了三个不同的鲁迅视阈,由此可见鲁迅对故乡呈现出爱恨纠缠的复杂情绪,这种情感结构既有鲁迅个体的独特体验,也具有时代的特征,反映了一代城市知识分子的乡愁情绪。三个不同的鲁迅视阈也为故乡的空间增添了极大的张力,使得《故乡》具有了广阔的阐释空间。

崔若男老师指出刘艳艳同学的论文行文规范,但缺少亮点与对话性,个案叙述详细但没有以小见大,理论应用需进一步加强。崔老师肯定了摆璐璐同学的论文选题,建议精简标题,并指出论文的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关键词冗长且不够严谨,缺少核心问题与结语部分。崔老师认为庞袁君同学研读细致,但文章观感欠佳,语言表达、逻辑等需加强。

第七组:章以畋(发言)、李洋、肖如杉;评点人:邓艮老师

章以畋同学的发言题目为:建构《鲁迅〈故乡〉阅读史》的空间思维,认为《鲁迅<故乡>阅读史——现代中国的文学空间》全书分为四个模块按照《故乡》被阅读的时间顺序展开,分别是民国时期、毛泽东时期和改革开放邓小平时期。按照副标题的空间阐释,该书四章的标题可以改为:物质文学空间、接受文学空间、政治文学空间以及地理文学空间。这样从空间视角进行的标题划分更加能够贴合书名且凸显藤井从空间维度出发进行研究、阐释的愿望。

邓老师肯定了该同学对原书四章标题的质疑和修改可谓大胆,也鼓励同学们对他人研究挑刺,但前提必须是学术上的合理性。邓老师认为李洋同学的研究思路与本次阅读的著作颇有异曲同工,肯定了该同学的问题意识,不足之处是研究的时间线止步于民国。邓老师认为肖如杉同学关注到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与现代文学的文献史料问题,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具体“问题”,“考辨”失去了对象。

最后,老师们还就以后读书会的开展形式,进行了讨论。通过此次读书研讨会,同学们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延拓了理论的深度、思维的宽度、认识的广度,在今后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与学习,在读书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电话:029-85319227  电子邮箱:wxyb@xisu.edu.cn 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版权所有 2019-2020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