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顺利举办“研究生导学思政圆桌对话”活动

2022-11-11  点击:[]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开辟中文学科发展新境界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11月10日,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的“研究生导学思政圆桌对话”第3期围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开辟中文学科发展新境界”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举行。中文学院党政领导、研究生导师代表、研究生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共计150余人参会。会议由中文学院副院长董佳主持。

院党委书记王刚首先致辞。他指出,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前进方向,中文学院师生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结合中文学科专业发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

副院长杨志飞和研究生辅导员王瑞分别领学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号召中文学院广大学子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切实做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专业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各研究所师生代表分别做主旨发言。研究生代表王铮等6名同学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研究实践,从不同视角就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谈认识、谈思考、谈收获,围绕主题做报告。他们表示人文社科类学生要始终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新时代最鲜活、正在蓬勃生长的事物、经验和思想带入到学术研究中来,切实担当起职责使命,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征程中贡献青年力量。

王琪教授等6名导师分别发言,一致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文学科新发展要自觉坚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与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二十大关于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从中发现新规律,提升新理论,锤炼新方法,开创中文学科发展新局面。

韩伟院长总结强调,学院广大师生要深入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学院师生要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密切联系工作实际,在深学中领悟、在精学中践行,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奋力开辟中文学科事业发展新境界。

以下为发言嘉宾的精彩发言内容:

学生发言:

王彩转

中文学院

2021级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在新征程中坚持文化

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新征程中,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有机融合外来优秀文化,在创造性转变与创新性发展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与现实语境相结合,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传统文化以现代的形式进行再阐释与再表达,从而与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现代生活相契合,使中华文脉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文艺的形态,革新了文艺观念,催生的新文艺群体以更为多元与创新的美学方式书写传统与畅想未来,展现了更具活力的现代化文化。我们要进一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创新性优秀作品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孙圣杰

中文学院

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

青年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同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尊师重教,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参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项目,为打造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做出努力。第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我们可以选择科技型企业就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带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科技化、数字化。第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我们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而努力。青年强,国家强。我们处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前进的道路上,未来有无数的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夏怡青 

中文学院

2022级文字学专业研究生

“扎根语言、放眼文化,

探索学科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应指引我们在学科研究发展中探索开辟新的境界。

作为一名文化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总书记提出的以下三点坚持使我在探索学科发展新境界时深受启发:第一,我们要坚持自信自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文化的视角去探索语言问题,不仅能使语言问题得到可靠的解答,更能使我们从传统的文化和语言中习得古人的智慧,从而建立我们本民族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语言自信、理论自信。第二,我们要坚持以民为本和问题导向,文化和语言均来自人民,也应造福于人民,我们所进行的研究不能仅成为理论性十足的研究成果,还应转化成人民大众能够接受和享用的文化成果。在这个数字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应利用好网络信息平台,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问题、生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当其他学科在运用其研究成果解释“意大利面为何不能断成两截时”等生活常见问题时,我们也应该将一些语言文化问题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将研究成果以新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张蓝丹 

中文学院

2022级古代文学学专业研究生

《诗经》中体悟新时代爱国情怀

《诗经》承载着一个群体的梦与痛,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褪色。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开篇吟诵,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桑柔之语,那“近乡情更怯”的东山之词,便足够唱彻一个时代。

《无衣》在我心中是一首充满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的爱国主义的战歌,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本诗歌中可见一斑。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一听“王于兴师”,他们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就是这样的战歌,也让这个民族对两千年前的诗歌产生灵魂的共鸣。武汉协和医院的医护工作者演绎《无衣》并共同传唱,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下,所有并肩作战的抗疫战士在两千年后的战场上生死与共,《无衣》的战友情,在今日也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大众面前。两千年前,一首《无衣》让秦国战士并肩走向战场;两千年后,一群最可爱的人白衣执甲,走上抗疫最前线。在疫情反复的今日,医护工作者并肩作战,必胜的信念与秦兵千年的战歌,古今交融,辉映五千年的腥风血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共克时艰。最美不过《诗经》,朴素直接,几乎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后世的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台,似乎也总有大秦明月朗朗照之。金鼓角声,刀剑戈戟,莫道君无衣,吾与子同袍。我从《诗经》里望到了中华民族最纯粹的战斗精神,固使华夏礼仪之邦,但每当国难临头时,人民群众总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正是一个民族不被灭亡的根本。

 

李洋

中文学院

202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乘二十大之风

尽文学人之智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百年中国文学史,无数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创作,正是总书记引领文艺道路的精神内核。鲁迅先生以文学为改造国民性的武器,匕首投枪,行走于杂文之中;赵树理,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决心做一个“文摊文学家”;路遥注视着普通青年,从平凡中挖掘新时代的崇高美。作为研一新生,我们要努力走出象牙塔,打破狭隘的文学学术圈子;深入到生活、融入于实践;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学作品,研究出描绘伟大新时代,不负人民的学术成果;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王铮 

中文学院

2020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学专业研究生

把正在蓬勃生长的思想

和经验带到文学中来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批评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并且充分肯定了党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为青年文学学生,文学评论作为引导创作的重要力量,同样不能脱离人民,应当坚持以历史为标准、以人民为标准,与作家共同塑造更多时代典型形象,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万千人民群众的风采;鼓励作家书写时代典型故事,结合自身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认知,创作出作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与中国国家建设的具象体现的中国故事,真正实现文艺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青年文学学生应当积极拥抱新产业、新渠道、新媒介中产生的文艺新作品和新形式,激浊扬清,褒优贬劣,关注这些创新产生的新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努力使文艺批评成为‘新文学’的方向盘,帮助、鼓励新的文学创作产生审美上的价值提升,力图使文化产业真正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高水平、有意义、有追求的文学产品。”“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中国文学有着悠久而丰厚的文脉,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新时代文学攀登高峰需要新青年、新力量,青年不仅要在场,更要用自己的年轻和活力,把这个时代最鲜活、正在蓬勃生长的事物和经验带入到文学中来。“远景天相送,清风客自来”,我相信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大有可为,也将以自己的努力汇入到时代的洪流之中,既脚踏实地,也仰望星空,既着眼现实,也怀抱梦想。

 

导师发言:

王琪

中文学院汉语言文字所所长,

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导航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我国在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在如此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伟大复兴”所要走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40多年,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此为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就成为下一步的工作内容,以将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融入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追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同时,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走一条更加全面、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之路。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主张“开放”“合作”和“共享”,继续与各国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理念,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全体国民和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携手进步,强调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格局宏大,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导航。

 

王敏

中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所长,

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艺理论。

“大文学”精神与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认为,文学专业教育为了让人民满意,应充分考虑时代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发挥出“大文学”的多种功能,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就个人发展而言,应将学生思想境界与专业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从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多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增强他们对各类工作的适应能力;同时,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细读与阐释,引导学生领略文学内在的人文关怀、生命意识,提升人生境界。

二.从学科特征角度看,文学与哲学、历史、自然科学都存在一定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跨学科性,引领学生在多学科的开阔体系下认识文学的特性,同时自觉把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及诗性智慧运用到譬如“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其他领域的认识中去,未来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珍视文学专业特色并发挥文学核心价值。

三.从全球化时代语境来看,中文专业天然地具有民族性,应教育学生热爱母语和中华文化,在蕴藉深远的汉语文学中寻找“存在的家”,同时在世界经典文学作品的接受中理解其他文明的内在精神,以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态度来塑造更有力的内在自我,适应全球化时代的人才需求。

总之,文学专业教育应在坚守文学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大”的境界、视野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孙建华

中文学院副教授,

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

 

新时代语境下

汉语方言学研究的使命和任务

方言是客观存在的某地区人们共同使用的语言实体,汉语的实际存在形式是在其整个分布地域内的各种方言。汉语方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跨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综合学科,也是一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汉语语言学学科。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方言学在中国特色的语言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较大作为,著名方言学家邢向东先生等对此有深刻论述。

方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大多数和语言有关。

伴随城镇化和人口大规模流动,方言急剧衰微,文化生态多样性被破坏。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汉语方言学要秉持“摆事实、讲道理”的优良传统,发扬田野调查朴学精神和科学精神,对即将消失的汉语方言和文化进行抢救性记录、保存和保护研究。以汉语事实为依据,发现新规律,提升新理论,锤炼新方法,丰富普通语言学理论,践行汉语方言学的学术使命和时代使命。

 

毛妍君

中共党员

中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

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中文学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单独成章进行一体部署,把三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统筹推进,为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围绕报告中提出的高等教育新任务新要求,按照“四新四真四统一”研究原则,如何发展素质教育、健全和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机制,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并实践的重要课题。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体现专业特色的研究生有效知识体系,确立了以“读”“说”“写”“研”为四大核心素养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针对“读”这一核心素养,学院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作了规定,特别强调“学术阅读”“经典阅读”“文本解读”三个层面的能力。“学术阅读”强调的是学术文献的检索、学术资料的搜集和学术信息的查阅等方面的能力;“经典阅读”既从中文一级学科层面规定了硕士生必读书目,也在课程设置层面增加了“经典研读”的课程;“文本解读”则是落实到学生对具体作品的把握、分析和鉴赏。通过对“读”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视,近年来,文学院的研究生在图书馆的年度借阅榜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研究生核心素养“说”“写”能力的培养,既是对中文本科生“诵读”“演讲”“文学创作”“实用写作”“书法”等“说”“写”方面素养的延续,也是对其的升华与拓展。比如在研究生阶段,“说”这一核心素养则主要体现在学术交流、学术报告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写”则更侧重于论文写作、文学创作等能力的培养。相较于其他核心素养,研究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研”。中文研究生核心素养“研”包括了学术规范意识的养成、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学术精神的培育等多个层面的内涵。名师出高徒,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其科研能力,更要注重品行养成,而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就是打造一流的德才兼备的导师队伍。做好做精做特中文研究生教育,让中文属性与特色更加突出、明显。这样我们培养的研究生阅读面广,口头表达能力佳,文学创作或应用写作能力强,敬畏学术,恪守规范,有攻坚克难的钻研精神,有文气、才气、骨气,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忠实践行者。

 

苏永前

中文学院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涉及文学人类学、

中国现代思想与学术。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力争中文学科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十八大以来重大成就的系统总结。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高校教师,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教学、科研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方面,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青年学生不断进步,树立远大理想。要牢记初心和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科研方面,要坚持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落实文学的新使命、新担当,为文学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要致力于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国文学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要坚持理论创新,为人文社科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孙霄

中共党员

中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

教授,文学博士,中文学院党委委员,

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

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英美文学。

学习二十大精神,深化文明文化互鉴,

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蓝图,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高校教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指明了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继续坚持立足本土,推动中国比较文学学术话语建设,是摆在比较文学研究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在跨东西文化的文学比较中,研究者的主体意识需要更鲜明地突显出来,不仅要回到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还要关注不同的文化,既寻找共同点,又关注差异性,不以一种文化的优势来鄙视甚至取代另一种文化。这就要强调在平等基础上的和谐沟通与有效对话,做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文化发展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做学术,做出有价值的研究。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电话:029-85319227  电子邮箱:wxyb@xisu.edu.cn 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版权所有 2019-2020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