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院顺利举办文艺学专业研究生读书会

2022-10-01  点击:[]

2022年9月29日晚,中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新生读书会通过腾讯会议方式顺利举行。院长韩伟教授,教师王敏、杨博、毕晓以及文学类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读书会。本次会议由王敏老师主持,李妍、薛梦皎、白雪、陈花、秦婧尧五位同学分别进行了读书汇报。

李妍同学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对文艺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分别从媒介、创作者、接受者三个角度进行了探讨,研究古希腊时期与当今时代文艺教育的异同以及柏拉图文艺思想对当今的借鉴意义;提出要注重从创作者与接受者两方面深度挖掘文艺作品的潜藏内容、意识形态与离心结构,在感性和理性中找到平衡,充分发挥文艺教育在当今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重要作用。

 

薛梦皎同学主要通过《精致的翁——诗歌结构研究》对布鲁克斯的“悖论说”进行了解读,并对《济慈的田园史学家:没有注脚的历史》进行了文本分析,对“美即是真”这一观点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三方面问题:一是“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什么”,在表现论和文本论的对比中,认为文学批评应立足于文本,综合外部研究;二是“文本的意义由谁决定”,通过翁贝托·艾柯、理查德·罗蒂、乔纳森·卡勒对“诠释与过度诠释”的分析,认为文学阐释追求的不是确定事实,而是不确定的意义,文学阐释的过程是阐释者与文本相互交流的过程,在阐释与被阐释之间不断寻求默契与共识的过程;三是“新批评是否完全排斥外部研究”,通过分析布鲁克斯《叶芝的花繁根深之树》,认为新批评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单一的文学研究。

 

陈花同学首先谈了阅读《文学理论》《文学为什么重要》《文学死了吗》等书籍的体会,提出了三方面问题:一是“文学是什么”,在对比讨论的过程中认为“文学”是不能够被简单定义的,需还原文学最本真的状态;二是对“文学死了吗”这一问题的思考,最后认为文学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涵和精神不会消失,也不会走向死亡;第三是对文学和电子游戏等媒介进行了对比,认为电子游戏等新媒体中所含有的叙事性因素其实似乎早已和文学相互关联,文学理论的发展的发展也会对新媒体产生影响。

 

秦婧尧同学通过对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以及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对异化理论在时代发展中的价值转向进行思考。从马克思的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者与劳动,人的类本质,人的异化四个方面阐述展示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尔库塞则认为科技是异化的根本,展开了对科技理性的批判,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提出了社会的全面“异化”和“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在其上进行了丰富与创新,但是他对于科技的全盘否定过于极端,也忽视了科技所带来的人类社会的进步。

 

韩伟院长在点评时指出,研究生新生要尽早树立学科意识,及时转变学习方法,带着问题意识多读专业书籍,注重厘清学术概念、明确研究主题,勤于笔耕,尽快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王敏、毕晓、杨博老师在点评中逐一指出发言同学的亮点与局限,指出需要修改和深化的地方,鼓励同学们系统性地阅读专业书籍,学会查阅专业资料,提高研究的学理性。

此次读书会圆满结束,同学们表示读书交流受益匪浅,总结心得体会如下:对一本书的思考方法与研究角度要注意深刻和细致;要多从已有的研究中进行发散与创新,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深入学习理论的内涵,不能浮于表面,要学会反向思考,论证要有逻辑,也要根据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在做学术的过程中要树立问题意识,注重学科边界,打好理论基础,有逻辑有条理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文学研究要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不能用理论去佐证现象和问题,而应该从最基本的现象发现问题,从而探求问题最后达到的理论高度,同时对问题要挖深挖厚,不要浅尝辄止;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要有体系,要有内在的逻辑与思维,仅仅是碎片化的拼凑是不足以对理论的深度进行思考和发现的,要注意理论与文本结合。

本次读书会通过师生对具体专业理论书的集中讨论,加强了对研究生学习的过程管理,帮助新生同学尽快进入研究生学习状态,在读书方法、学科意识、研究路径等各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是一次深入细致的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电话:029-85319227  电子邮箱:wxyb@xisu.edu.cn 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版权所有 2019-2020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