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举办2023级新生读书会

2023-10-07  点击:[]

为引导23级新生开展学术研究,树立良好学术观念,我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于9月23日下午在JE126会议室举办了研究生读书会。读书会由陈玉莹主持,8位研究生发言,教师孙霄、乔琦、孙旭、邹莹、陈兰薰、李泽涛及23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参与。

第1位发言人鞠骋宇以《堕落南方的破局者——〈慧血〉对暴力美学的承变》为主题,厘清暴力美学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在形式、内容、接受等维度的缺失,藉此提出“立足受害者接受情境,研究暴力形式美”与“立足加害者接受情境,研究暴力宣泄与赋格”两大研究模式。接着以奥康纳《慧血》为切入点,指出作品对社群中文化暴力、结构性暴力及身体暴力进行多重叙写,并构建“暴力自赎”结局,最终揭示出暴力的道德美学向度,拓宽暴力美学的表现领域。

乔琦老师肯定论文对作者个性的展示,但也指出理论界定与文本分析之间存在分裂。在理论阐释方面,可以思索暴力美学在文学、影视等不同媒介上的区别体现,方能综合性解决“是否应美化暴力,如何呈现暴力”的问题,而不是将之简化为单一的“重形式”维度。在文本解读方面,存在立论束缚分析的弊端。论述方面,应更关注个人思考的呈现,而不是过多聚焦于小说情节的重述。孙霄老师认为论文现有的研究框架需要调整,第一部分的理论研究需要和文本结合,并要提出自己的新见。结合发言人关于三岛由纪夫与暴力美学的研究,指出应关注暴力美学在不同文本中的特殊性,否则不能凸显出理论关照下文本的独特性。论文结构可以借鉴《外国文学评论》等期刊论文,精简压缩理论语言,重在分析文本,并可以依托语境、文化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同时表示要在正文部分突出“新变”,加强对暴力美学的反思。邹莹老师认为,《慧血》中暴力美学的个性发掘有待提升,可以适当思考暴力与文化的关联,拓宽研究视野。

第2位发言人程怡敏分享论文《可能世界叙事理论视角下〈坚果壳〉中的自我探寻》。论文借玛丽-劳尔·瑞安可能世界理论分析小说构建的可能世界形态,认为小说巧借胎儿视角展示愿望世界、探问个体困境、寻求自我救赎,体现出麦克尤恩对现代个体的一贯关切。

孙霄老师认为论文在选题方面具有一定的新意。指出论文在理论阐释方面较为冗长,应该调整论文结构,压缩第一部分对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的阐释,重点分析该理论和研究文本的关联之处。论文还需要突出问题意识,正文部分要注重“自我探寻”对“可能世界”的体现。建议论文第三部分叠加《坚果壳》与《哈姆雷特》的对比分析,从而拓宽论述的维度。并增加研究的纵深度。结语部分要紧扣问题,收束前文,避免大段引文的使用。此外,还需调整参考文献格式,增加外文文献。邹莹老师指出应该将“脱困”维度纳入整体论述框架。关于“自我救赎”的谈论应该关联小说与《哈姆雷特》之间的差异,后者的“延宕”具有特殊性,是思索小说中“脱困”特点的一个切入点。

第3位发言人田润涵以《卡尔维诺〈不存在的骑士〉中的身份问题》为题,针对性讨论文本中三位骑士的身份问题,总结梳理为身份焦虑的产生、身份危机的浮现及身份建构的历程三个逻辑层次。论文同时借力拉康镜像理论,强调自我意志、行为和精神对于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

邹莹老师认为论文层次逻辑不清晰,杂糅平行、纵深两种结构。论文展示出现象而未能探索出三种身份问题的核心原因,应当根据深层逻辑重构论文。“祖先”指涉“现代”,因此意义书写不能仅仅框定在“骑士身份”中,而要落实到身份本身的意义。还要注意小说的寓言性,关切从“祖先”到“现代”的历史脉络。李泽涛老师指出论文选题较大,应抓住论文提出的几个关键词展开具体论述。当代性也是需要增补的要素,要展示作品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不能将结论收束在理论介入上。乔琦老师表明要多体现自身理解,不能单纯罗列理论而不呼应后文。

第4位发言人袁一心的论文为《卡尔维诺的文本游戏——〈看不见的城市〉解读》。结合卡尔维诺的创作观与时代背景,阐述小说戏仿经典文本、构建晶体模式的方式方法,交织真实与幻象、设立意象符号的艺术手段。

邹莹老师表示论文欠缺严密性,主体部分的联系不够明确,导致思路不清。特别指出经典性文本的研究更要落实到深层文化意义,如对于“虚无”这一核心词汇的把握可以延展到“城市符号”上,剖析消费社会下“城市”含义的变化,分析旧有价值的消弭、同质化等问题的来龙去脉。乔琦老师肯定论文选题,但表示题目的拟定不够精准,应当提炼关键词。“文本游戏”要扣准形式的作用,从结合文本、依托个人思考两方面入手,使研究更为完整。部分阐释和逻辑认知有误,不能认为作家一定受到理论的影响,应注重作家个体性。孙霄老师认为论文结构散点化,需要把握中心问题,寻找现有的“戏仿”“晶体”等论点的结合之处。还要以结语进行全文收束,保证论文整体性。

第5位发言人农蔚华的主题为《〈白噪音〉中的儿童神性书写》。复合死亡哲学、儿童观念等视域,以德里罗为何神化儿童、神化儿童的价值分析与神化儿童的现实要求为论述主线,探寻小说的独特艺术思维。

李泽涛老师表示论文中“神性书写”聚焦于小说个体角色,容易形成教科书式例证,难以凸显问题意识。陈兰薰老师关注论文对华兹华斯“童心说”的应用,表明应将之与浪漫主义思潮、中国“赤子之心”等文化进行结合,使论文产生更多维度。乔琦老师认为可以尝试解读“儿童神性”的隐喻义,更加紧扣文本。邹莹老师指出论题新颖,但平行结构桎梏深入分析,应向纵深方面推进。可以用“儿童书写”反观当代社会的问题根源,抽出从“诗性思维”到“工具理性”的主脉络,使阐释最终深入到意义而非儿童本身。

第6位发言人陈小开以《卡夫卡〈审判〉中程序正义的缺失》为题,关注法律与文学的关系。论文指出《审判》同时构建法律程序上的浅层审判与人性自私邪恶、社会藏污纳垢的深层审判,表达出卡夫卡关切无罪推定、证据裁判原则和审判中心主义的法律观念,维护法律公信力、公民认同感与杜绝异化的深沉信念。

乔琦老师指出论文文学性不足的问题,重点在于法律术语的介入可以进行压缩、针对阐释的问题做理论说明,或采用注释形式作出补充。结构调整方面,可以从“缺失”入手,在行文中渗透“程序正义”问题。孙霄老师表示论文选题属于跨学科研究,容易出新但写法要注意,要注重文学意义上的法律书写和现实中的法律条文的解析区分,要注重小说的历史背景。论文结构中要注意“程序正义”和“缺失”的关联还加强,应论述“法律书写”如何通过“程序正义”表现作家、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中卡夫卡自身的法律背景和《审判》的法律观念可以合为历史语境的维度,从而提炼核心问题;源自西方的理论和小说的历史语境之间应进一步统一,法律条文的研判则要调和在整体论述中。

第7位发言人梁千宜分享论文《怀念狼:动物书写中的生态哲思》。论文关注动物叙事这一研究热点,说明贾平凹的书写具有道家朴素的生态思想,指引读者重审后工业文明下人类生存处境,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流弊,树立整体生态观。

李泽涛老师建议在论文写作中带入比较视域,指出夹叙夹议的写作风格具有个人特点。理论应用时应有意识地聚焦文本,融入理论,避免理论套用。最后的意义挖掘比较平实,要呈现出研究的特殊性。邹莹老师表示可以加入比较诗学视角,引入中国特有的“生生美学”,关注其与西方生态理论中的核心差异。生态书写研究要避免落入同质化,可以从思维模式的来源和问题等方面展开思考。孙霄老师建议需要注意论文选题的学科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论文如果想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品可以从比较文学的学科切入研究。论文分析了中国生态理论话语,可以深入学习中国生态美学的研究成果,如了解曾繁仁老师、程相占老师提出的“生生美学”,思考中国生态理论的国际化建构策略。

第8位发言人常攀风以《消费社会下的精神生态危机——评唐·德里罗的〈白噪音〉》为主题,借由生态批评理论谈论美国消费社会下死亡恐惧与信仰危机弥漫的社会现实,分析德里罗对后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披露与尝试解答。

李泽涛老师肯定论文中生态美学和消费社会的结合,认为这确保了选题的正确方向,但表明消费社会中人的精神失衡还可以更为深入。论文采取的平行结构容易导致立论单薄,建议以问题的递进方式重建结构,也应完善结语,使之更能收束上文。陈兰薰老师表示论文在注释、参考文献等方面存在格式上的疏漏,应该注重细节。要注意结尾的重要性,清晰界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差异。邹莹老师认为论文结构略有散乱,可以进行重新组织。如对消费社会的根源未能充分探问,及“死亡恐惧”不是一个后现代问题,故需关注其在消费社会中的特殊展现,并将之与“信仰危机”作关联思考,在此基础上回应“救赎”这一问题。

发言结束后,21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刘明雨与新生进行了交流。刘明雨为新生作出几点建议:第一,做好综述是论文写作的必要准备,要重点关注国外研究,避免进行重复性研究工作;第二,要兼顾逻辑和观点,逻辑是论文的基础,观点是论文出彩的关键;第三,不要套用理论,应将理论看作观点的佐证工具,不能将文本化为理论附庸。

23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新生在学术研究的起始,于文本内涵解读、理论方法应用、逻辑结构梳理等方面具有一些共性问题,也展现出选题丰富新颖、思维独立活跃、态度认真诚恳等优点。老师们严谨负责,对论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有效地帮助研究生明确研究方向,坚定学术信念。研究生们均表示受益良多。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电话:029-85319227  电子邮箱:wxyb@xisu.edu.cn 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版权所有 2019-2020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