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促进硕博生的学术研究,培养自觉的研究精神,3月16日上午、下午,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韩伟教授主持的硕博生读书汇报会在JE126顺利举行。此次交流会的主题为“学术阅读中的收获与困惑”。即“读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如何聚焦并研究这些问题”,在读硕博生从以上几个方面汇报了各自的学习心得和研究体会。

首先,研一陈颖从假期读书的类别入手,分享了哲学类的书目和具体文学作品。哲学类书目中包括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人的奴役与自由》《美是自由的呼吸》和《精神王国与凯撒王国》;文学作品集中在科幻作品,像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索拉里斯星》与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在阅读以上书目的过程中确定了本学期将进一步研究别尔嘉耶夫的人格主义美学思想,并试图深入地研究别尔嘉耶夫的“个体人格”与德国哲学的接近与分离、从文学与哲学交叉的方法上再次反馈到俄罗斯文学研究,从而对俄罗斯文学产生更有逻辑性、思辨性和具体性的认识。
研一高渊圆列述了她在假期里阅读的有关声音叙事和物性诗学领域的文献,她以《“后理论时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态》和《批评的“重置”》两篇文献为例,展示了她的阅读笔记和文献标注方式,讲述了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她认为文献阅读是反复而同时推进的过程,一开始初步阅读时并不适合记录笔记,而是经过多次阅读,将文献的基础知识内化之后再做笔记。这样既能选取精华,也能节约时间和精力。同时,她自己在阅读文献时注重相关文献的关联性,留意文末参考文献,将此作为拓展阅读的基础。她也指出自己目前的困惑集中在文学声音广涉学科、文学声音理论及定义不成熟、国内文学声音研究分散不系统以及文本声音整体性的考虑等方面。
研二彭国强从多个方向分享假期阅读收获。首先是贾平凹的作品及其相关研究;其次是有关芝加哥学派的相关内容,包括其中的多元主义立场;最后他提到了毕业论文的方向主要集中于申丹的双重叙事研究,并提到自己目前的论文书写中仍然存在语言错误、逻辑含混等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二魏思敏从汤姆·提克威的电影《罗拉快跑》中注意到了平行时空理论,她指出平行时空是可能世界的呈现方式,从而确定自己本学期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可能世界理论。她阅读了与此理论相关的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学术著作如赵毅衡的《三界通达:用可能世界理论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保尔·利科的《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性》、斯坦哈特的《隐喻的逻辑·可能世界之可类比部分》、张新军《可能世界理论》;文学作品如《法国中尉的女人》《交叉小径的花园》《幽会的房子》与《命运之路》。同时,她也提及了可能世界的平行空间理论涉及的一些问题,像是空间变形、时间塑形与一些物理学知识,以“新文学”的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也是她未来的研究方向。如今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资料搜集方面,许多理论并不成熟。
研二成丹阅读了当代文学现代性相关的书目,比如汪民安的《现代性》、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在阅读过程中认识到现代人和现代化进程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复杂的经验关系,现代主义文化正是复杂经验的历史书写。因此,她未来侧重于将现代性与社会学关联起来进行研究。
研二周川榕一方面阅读了“新东北作家群”的相关文献,以“新东北作家群”中的双雪涛为主,并在阅读中总结了“新东北作家群”作品中相似的主题、美学立场以及他们创作中面临的困境。并注意到了创作语境的变化对这群作家创作对象、美学立场的影响,因此她指出今后立足于如何将“新东北作家群”当作一种当代文学现象去研究。在书籍方面主要阅读了罗雅琳的《上升的大地》,其中最具启发意义的是罗雅琳关于科幻文学的论述,从中国乡土的现代性出发研究科幻文学对于她之后从新的视野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传统与发展有极大帮助。

博士生冯涛从假期阅读的三本学术著作入手分享心得。首先是韦尔施的《重构美学》,其中涉及技术和传媒对现实的虚拟性塑造的审美化问题,直击当下网络化社会中的审美异化现象,进而引入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其次,在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中,他指出“文学事件”概念的提出将文学文本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突出了文本的生成性与变化性,伊格尔顿将文学活动作为一定情境下所采取的策略性反应为文学内在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王富仁《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所提供的从历史语境分析出发阐释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的共同特征及内在关联是比较文学研究一个很好的范本。在具体的作家比较中结合文学译介、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深入分析文学文本,论述作家之间的影响、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学理逻辑清晰,论证全面充分,是一部令人信服又具有理论深度的研究著作。
博生生胡亚蓉将假期学习分为文献阅读和理论著作两部分。文献阅读一部分是关于当代文学经验叙事,选取了艾米·舒曼《个体叙事中的资格与移情》以及谢有顺的部分研究文献;另一部分是有关“叙事进程”理论和叙事的“隐形进程”相关文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为詹姆斯·费伦、申丹。理论著作包括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保罗·H·弗莱的《文学理论》与吉奥乔·阿甘本的《敞开:人与动物》。
博士生薛苗以ppt形式分享了她的研究方向为美国拉美裔文学,她介绍了拉美裔文学的研究情况,指出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作为当今最著名的墨西哥裔美国作家之一,其作品虽为中国读者熟知,但国内对该作家的现有研究仍不够系统、深入,文本研究和研究视角过于集中,缺少权威性和代表性,研究空间很大。并提出了一些可以深度挖掘的主题:旅行书写、儿童视角、诗性叙事、城市书写、移民文化等。
研一蔡洁纯从理论和作品两个方面来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理论方面关注了“存在主义”、空间美学,阅读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艺术与空间》、福柯《另类空间》、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等相关书目。作品上阅读了贾平凹的散文,并指出了关于贾平凹散文研究80年代以来的研究态势,与此同时也关注当代编辑与作家之间的关系变化,并想进一步研究作家与编辑的关系现状。此外,她也发现了自己在阅读时缺乏问题意识、很难还原历史现场等问题。
研一的吴甜首先分享了有关“自我虚构”方面的感想。她发现“自我虚构”这种介于自传与虚构之间的写作方式存在于许多作品当中,尤其是莫言的小说创作。因此,她想将“自我虚构”与莫言的自我书写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之后,她分享了自己阅读的有关美学方面的书籍,有马克斯·德索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以及马丁·泽尔的《显现美学》,看完之后对美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研一向举妮从学术期刊、学术著作与作品等方面分享阅读心得。学术期刊上主要关注了近五年的《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并摘取了其中的研究关键词:现实主义、创伤书写、翻译文学、记忆文学等,其中对“现实主义”怎样进入当代文学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学术著作包括钱理群的《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格非的《文学的邀约》、陈晓明《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在其中在主要关注了“生命书写”的写作经验、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以及有关叙事学的理论。为丰富文本经验,作品上阅读了邹志安后期的《爱情心里探索系列》作品如:《眼角眉梢都是恨》《多情最数男人》《迷人的少妇》《女性的骚动》等。她指出当前学习主要困惑在于阅读时仍然需要深入理解从而找到自己的研究域。
研一李一雷将自己的假期阅读书目分为两类,一是理论性书籍与相关论文。阅读了洪子诚的《问题与方法》感受到其冷静客观语言风格和文中向内审视的“自反性”以及丰富的“矛盾性”的写作态度,在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及相关期刊论文中收获了美学思想表达,也阅读了“文学地理学”的相关文献。接下来将阅读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杨义《文学地理学会通》、费孝通《乡土中国》及一些相关英文文献。第二部分是著作类阅读。包括陈彦小说三部曲《主角》《装台》《西京故事》,并着手将关于陈彦的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方向;同时还对托马斯阿奎那爱的哲学相关书目与邹至安的作品进行了梳理。最后,她指出她的困惑在于关于陈彦的研究能否深度挖掘有价值的点以及关于托马斯阿奎那爱的哲学方面论文写作时缺乏创新性的问题。

汇报期间,韩伟教授对每一位同学的汇报作了评点,并针对汇报所阅读的文献资料和思考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他希望借助此次汇报会让各位同学明白“如何做学术文献”“如何凝聚问题”“如何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域”。汇报会后,韩老师还布置了下个月读书汇报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