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第三十八期特刊——五载展华采,中文谱锦篇

2012-10-11  点击:[]

特刊

五载展华采,中文谱锦篇

继承学院建设优良传统,开拓中文发展崭新思路

——院长张保宁教授专访

记者:时光飞逝,中文学院已成立五周年了。在这五年中,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学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院庆来临之际,张院长您的心情是怎样的?您想对我们学院的老师与学生说些什么?

张保宁院长:(微笑)关于心情,我想我跟大家一样,是喜悦的。一个学院能有一段发展的历史,而且这段历史还不平凡:我们的本科由建院时的1个专业发展到2个;专职教师由10人发展到18人,而且博士比例达到了66%;研究生从无到有,还获得了中文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了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考入国内知名大学,还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如王小姣同学;我们的科研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项目、成果、获奖等都有所突破。这些都不能不让人高兴,同时我们感到更多的是一种踏实。但是,我也告诉我们学院的老师,时时处处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就全国范围来说,中文是个老学科,许多学校的中文专业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如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相比较,我们学院才五年,从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算起,也不过12年的历史,是如此的年轻。因此,我们自己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记者:正如张院长所提到的,中文专业历史悠久,在国内可以说,有大学时就有了它,而且,几乎大多数大学都有中文专业。那么,我们中文学院要怎样发展才能体现我们的特色呢?我们学院今后的整体发展思路是什么呢?

张保宁院长:在外界看来(如省内一些兄弟院校的同行),外国语大学的中文,特色就是外语,这只是看到了表象。不错,我们要依托外语优势,但更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凝练我们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特别是在全国中文学科面临困境、力求变革和创新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以促进中国语言文学走向世界为目标,立足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学科,借力于学校外语优势,进行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西语言对比研究、中西文艺思想和文化交流研究,从而形成和我们西外学科发展目标相一致的特色之路。为此,要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把培养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今后发展的新目标。

  在过去五年的发展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张报纸、一台戏、一个论坛”的学生学习交流平台。为提升学院的发展水平,对教师队伍进行新的组合,要组建三支团队,即“语言学研究团队”、“中外文学研究团队”、“诗歌和影视文学创作团队”;建立一个学术平台,即“文学人类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实行团队负责人制和中心负责人制的新的运行机制,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力争使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然,要实现以上发展目标,需要统一全院老师和学生们的思想,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中文学院是我们中文人的精神家园,大家这么热爱我们的学院,我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发愤图强,中文学院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师生心声

“春风杨柳万千条”,中文学院迎来了五岁的生日。这是一个值得共话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节日。我们品尝着中文学院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享受着自己与学院同呼吸、共进步的快乐,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愿这个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集体抓住时机,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走上基础扎实、内涵丰富、潜力无限的发展之路。

——王琪老师

草熏风暖柳絮飞,光阴荏苒已五年。编织学子青春梦,驰骋理想方格间。寂然凝虑接千载,笔端峥嵘玲珑篇。一期一会多珍重,相逢便是前世缘!

——毛妍君老师

  学院在张院长、晁书记等领导班子带领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研激励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可谓有目共睹。在这里,“老”教师的谦和、新教师的恭谨、教秘的周致、导员的勤勤,共同营建着一个和睦而又充满希望的集体,作为中文学院人,我是快乐的。

  难忘课前三分钟有你们精彩的阅读分享,难忘读书笔记本中有你们让我激赏的碎语,难忘落选诗文化论坛你们掉泪的场景,难忘篮球场上你们各不相同的投姿,难忘邮件中你们对某个问题追问的勇气或为着某个困惑而求解于我的信任。作为中文学院人,因为有你们,我是骄傲的。

  来学院工作四年,四年虽短,情谊却长;学院成立五周年,五年虽短,成长难忘。尤其今后,如何为学院的下一步发展尽自己的努力?如何把自己的课上得好些?作为中文学院人,我又是忧郁的。

——邓艮老师

我们最青春的时光是在大学里,建议你们珍惜可以上课的时光,珍惜同学之间的情谊,毕业后的我们天各一方,再重返当年的校园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也请多读书,良好的文学修养能帮助我们心灵变得更强大;多行路,开拓的视野能帮助我们树立的目标更远大,脚步更坚定。我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必将各领风骚数百年,未来就看你们的。

  衷心祝愿学院桃李满天下,无论您的学生撒落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您都将会是学生心中在西外永远的家。

   ——陈雨茜(2010届毕业生,2010年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

中文学院,带我潜入历史,瞻仰每一个汉字的灵魂——它们牵扯着历史的记忆,跨越千年的等候,今夕的每一次绽放,都是为着一颗戚戚然的心而跳动、而火热;中文学院,携我闯荡今朝,战栗人类每一处的精神栖息地——他们不休不止,永远高昂着头颅,滋养着我们的青春年华!

五年,勇敢的五年;五年,光辉的五年。我们豪情满怀,我们志存高远,只因为有着这样一群不息的中文人!

——李长君(2010届毕业生,现为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

如果不提起,都忘了自己已经离开一年了,仿佛昨天才在E区的长廊里走过,那些熟悉的面孔也还清晰如故。

  迷茫无知的时候来到这里,离开的时候用伊沙老师的话说,“脸上竟泛起了知识的光亮”。在这里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蜕变,知识也只是获得的一小部分成长的馈赠。更多的,我学会了如何像可爱的同学们一样为梦想疾走狂奔;学会了如何像博学的老师们那样严谨而谦卑。

  人生最美好的时节,是中文学院替我见证的,在此,我留下足迹,而它也永远驻进我心里,值得用最深的感激来回忆。

——余蓓(2011届毕业生,现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

  泰戈尔说:“我愿我能在我孩子的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占一角清净地。”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珍藏的一个可以自在生长的领地,而我将这块自由领地留给那段曾在中文学院度过的美好岁月。那些老师,那些同学,有家的味道,有父母似的关心,有如姐妹一样的亲密。正是那些日子让我懂得,如何坚守自己的理想,如何执着追求自己的梦,从而修得人格与学问的双重回归。值此院庆五周年之际,我愿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祝愿我们的学院朝气蓬勃,青春常在!

——兰希(2011届毕业生,现为我校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研究生)

近日得闻中文学院5周年院庆,甚为欣喜,我们这批老男孩还在纠结自己的妄想,使劲儿地左冲右突,而学院已经5周年了,回头再看,越发觉得它厚德载物,有着方物年华的魅力,永远在心灵的岸边指引归来的方向。

——陈祖鹏(2011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广东美的电器公司)

  还是想说谢谢中文学院,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去努力做自己想要的、应该的样子。我仅仅是一块小海绵,在浩瀚的时间里按照自己的方式吮吸阅历,也许未来的路并不都是朝着最乐观的方向延伸,但我会坚持以最乐观的心态对待每一次起伏。也借此,祝亲爱的中文学院能像我们校园里的小树,一年一个样,待到建院十周年、十五周年、五十周年……我们再回首,定会有不一样的辉煌。

——岳甍(08级汉语2班)

  五岁,是一个孩子安静倾听、激动成长、梦想花开之季;五年,是一个学院挥动翅膀、满怀虔诚、志存高远之时。五年中文,我们做出了许多有口皆碑的品牌活动:话剧之夜、“考研向左,求职向右”系列活动、趣味运动会、各种类型的培训大会……全国高校的各类比赛中均可见中文学院学子们的风采。这一切的一切也正体现了中文学子志存高远的梦想!

  又将是一个春天,你又将走过下一个五年,在此,我满怀一腔祝愿,把所有的爱给你,你是我最爱的中文学院,我祝你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朱倩文(09级戏文2班)

来,赴一场诗歌的盛宴

——展望第三届“新世纪诗典”诗歌朗诵会

编者按: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显而易见的就是诗歌的日渐式微。当代诗歌似乎要靠哗众才能取宠,“梨花体”、“羊羔体”,崇高的诗歌成为了大众取乐的对象。幸好,在这个浮躁的诗歌世界还有一缕春风——网易“新世纪诗典”,通过微博荐诗点评的方式,诗歌的力量正在崛起。并且,承接第一、二届诗会,“新世纪诗典”将于5月25日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办第三届诗歌朗诵会“我在什么地方打动了你——‘新世纪诗典’长安诗会”。让我们来,赴一场诗歌的盛宴。

对话

记者: 您曾经说,随着“诗江湖”等著名诗歌论坛的关闭,新世纪的诗歌逐渐由论坛时代转向微博时代。这是您接受网易读书频道的邀请通过微博开设诗点评专栏“新世纪诗典”的原因吗?

伊沙:这是原因之一吧。当时接受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太多,凭直觉认为这是一件对诗而言的好事,我就接受了。从欧亚(网易UGC中心总监、网易“新世纪诗典”相关策划人)打来电话到“新世纪诗典”栏目的开设不到一周时间。

记者:您十四年前在西安《文友》杂志上开设“世纪诗典”栏目,去年在网易微博上开设“新世纪诗典”,并举办“新世纪诗典”系列朗诵会,从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到现场交流,您对此有什么感受?

伊沙:世界在改变,时代在前进——只有与时俱进,诗歌才能找到生存下去的空间。但也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对诗歌的热爱、敬畏,坚守诗歌艺术的至高原则以及毫不含糊的专业精神——有了这些不变的东西,改变的一切才有价值。

记者:网易“新世纪诗典”于2011年4月5日开设。回首这一年,您觉得这个诗歌推荐、点评栏目是否达到了初衷——扩大了当代诗歌的影响力?

伊沙:我认为达到了。我做事的风格是事先不会太过乐观,目标也不会定得太高,所以对自己做的事满意的时候多。微博荐诗,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我们“摸”过来了。试想没有“新世纪诗典”,从诗歌论坛基本消亡到以微博重新搭建平台,恐怕会有一段现场的真空期。但事实上,它没有出现,因为“新世纪诗典”在最短的时间内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不小不低的平台,到目前为止还是惟一——不是只有我一人在做这种尝试,只是别人失败了,没有做起来。

记者:我们看到您在“新世纪诗典”上推荐的诗人大多是2000年以来的当代诗人,您是怎样看待这些当代诗歌的?

伊沙:准确地说,应该是2000年以来当代诗人创作的佳作——它们是这个时段中国诗人创作的优秀作品的精选展示,也是中国新诗走向百年的最高成果的集中体现。想要了解当前的新诗创作,这无疑是最具含金量的一个窗口。

记者:“新世纪诗典”系列朗诵会首届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在广州,第三届则将在西安举行,而您也在微博上自称长安伊沙,请问您对西安的感情是怎样的?

伊沙:我的家庭、我的亲人、我的职业都在西安,它是我现实中的故乡。长安则是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背景,我今年已经46岁了,可以肯定地说,今生我不会离开此地——这是金不换的长安!

记者:“新世纪诗典”诗歌朗诵会将诗歌从网络上搬到现实生活中,您认为朗诵是一种很好的诗歌传播方式吗?它会扩大网易“新世纪诗典”的影响力吗?

伊沙:是的。据我所知,国外也是这样:买诗集的人没有听朗诵会的人多。当我看到“新世纪诗典”在北京、广州举办的两场朗诵会的全程视频已在网上发布出来并被大家热转时,更加肯定这一点。总之,新的传播形式已经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记者: 第三届“新世纪诗典”诗歌朗诵会将在本校举行,您对此次盛会有什么期望?

伊沙:将第三届“新世纪诗典”诗歌朗诵会放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是网易读书频道和我们西外中文学院共同商议的结果。我期望并且相信它会成为我校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并载入校史。因为已经有了前两场的经验,我可以肯定地说,对所有届时到场的同学,这将是一个永生难忘的美好下午——我相信在场的同学中一定会有未来的诗人诞生!并且,届时将会有几位校友诗人光临现场登台朗诵,这种近距离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西外的诗歌传统正在形成,我希望假以时日,人们提及西外会说,这里出诗人。

记者:您认为网易“新世纪诗典”应当怎样发展下去?继续走网上讨论当代诗歌、网下开展诗歌交流研讨会、出版图书这种形式?

伊沙:一首接一首,最好一天都不中断的每日推荐是最重要的——离开这个一切都虚了。已经尝试过的成功经验应该延续下去,但还应该不断想出新点子,一件事情要长盛不衰,一定要不断加入新鲜的元素。从目前势头来看,“新世纪诗典”的前途应该是光明的。我们就从这场“我在什么地方打动了你——‘新世纪诗典’长安诗会”做起吧。

感言

竟然快八年了,一个抗日战争都快结束了,我终于回来了,以这种方式回来了。只有以这种方式回到母校,我才能内心无虚,可以说当年的误打误撞,却让我在这里找到了我的灵魂战车——诗歌,甚至可以说我是随着我们学院一起成长的,在此借网易“新诗典”走进西外朗诵会我再次感谢母校对我的哺育,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师弟师妹们象我一样,找到自己的灵魂战车,茁壮成长。

——李勋阳(当代诗人,师从伊沙,我校2004届 毕业生)

在网易微博上接到吾师伊沙的邀请,能够在毕业7年后重回母校,参加“新世纪诗典·长安诗会”,欣喜若狂的感觉犹如初恋般的期待。毕业后我在小城丽江写作教书,奈何偏居一角,平日难得遇到诗歌中人,而5月底的“长安诗会”上,来自三秦大地上的诗人们将汇集母校中文学院。遥想与众位诗人谈诗论艺,那是何等快慰的事情,感谢母校。

——韩敬源(当代诗人,师从伊沙,我校2005届 毕业生)

一个2011年度的诗坛关键词,一场微博时代的诗歌狂欢——“新世纪诗典”,点亮了多少人的诗歌梦想,捡起了多少散落在心灵彼岸的只言片语。每天的午夜时分,在最接近晨曦的那一刻,一种现代与经典的交融,跃然于网易微博。诗歌,以一种会飞翔的语言,在“新世纪诗典”滑翔、起飞。“新世纪诗典”,一种别样的朝花夕拾,没有让繁花落尽,而是由此漫天飞舞。新,世纪诗典!新世纪,诗典!

——09级汉语2班 王美春

诗歌是一种信仰。如果仅读伊沙的诗,这是决然感觉不到的。可你只要读一本他的小说,《迷乱》或《黄金在天上》,就很能体会了。在各种文体中,伊沙认为“诗歌是核”,是“文学中的文学”,是“时代的良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诗歌是我的天赋、爱好、事业、灵魂、宗教、价值、呼吸,没有诗歌,我也不过是一具躯壳、行尸走肉!”诗歌是伊沙生活的主题,而生活又是伊沙诗歌的主题。至今感叹于长诗《唐》的最后一篇,伊沙以惯用口语,叙述着“巨制”完成的那天:“暮色降临时/窗外的风景/弥漫着时间/琅琅的读书声/自我家的阳台上响起”,随即便借“爱子雨伦”之口,朗诵出“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以结束长诗。唐诗之魂穿过时空,来到“我家”阳台,是赋予《唐》以诗魂吗?用生活来承接历史,比任何夸大的抒情来的更有力。伊沙何等聪明。

——09级汉语2班 宋香香

在即将来临的五月二十五号,我校将迎来“新世纪诗典”的第三场诗歌朗诵交流会,更多年轻优秀的诗人们朝我们走来,并有摇滚歌手洪启前来表演助兴。让我们怀着对诗歌的虔诚和热爱之情,一起期待伊沙老师带来的这场诗歌的盛宴。

——09级汉语2班 吴艳

归去来辞

文/李勋阳

朋友 恕不远送

我的故乡是个小地方

很小很小个地方

但还算得上小家碧玉

闲山闲水闲人闲心

捎信给那个李白

我知道他没有死

——谪仙是仙啊

这里有天韵葡萄酒

丹江水酿

叫他来跟我拼酒

告诉他

我的名字叫李勋阳

告诉他来找我 丹凤

是个小地方 细心点找

前半年我在家养力气

后半年出外打苦工

要是恰巧我不在 就自个

把门撬开 酒就在瓮里

秘密生活

文/韩敬源

抬头是云朵

开门就是山

在我幽居丽江的日子

眼睛里装满了风景

睁开眼睛是早晨

闭上就是夜晚

眼里装满了风景

就把一杯杯酒

都喝成了寂寞

所以远方的朋友

当你大老远跑来看我

我显得过分热情

或者漫不经心

你不必问为什么

当我潜行未归

你也不必多问为什么

晒生活

生活点滴

/史星平

即使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融入北大这个大集体,充其量就是迈进了北大这所庄严神圣的校园而已。记得开学典礼上,众多儒雅睿智之士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尤其是一位著名学者讲到了北大的独特精神,讲到作为北大人才可能有的北大味儿,那是从眼神中流露出来的一种特质。他们的言谈举止,确实是高山景行,令在场的每一位都仰慕非凡。我很清楚,我距离这样的高度岂止十万八千里!再者,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对身边事物感受得很细腻的人,才思也不是非常敏捷。在这样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我迟钝粗糙的大脑感受到的北大势必与真实相差甚远,再经拙劣的文笔述诸纸上,我很惶恐我笔下的北大会让大家失望。

在每个学校,开学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带领新生学习使用图书馆资源,北大也是如此。这里图书馆的藏书为高校之最,并且学生一次可借25本书,确实让旁人羡慕不已。对北大充满新鲜感的我,心花怒放,赶紧跑去借书,文、史、哲……一高兴背了“大麻袋”回宿舍。可是我这样的疯狂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好几本书超期了。——自己天天都处在背负着“巨额债务”却不知的境遇里。续借的程序倒是可以自己操作,非常方便,无奈我经常“贵人多忘事”。

研究生生活总体上来说比较平淡,大家都不像大学以前那么爱疯,爱玩。但是在这个校园里,收获无处不在。也许是出于精心安排吧,每个宿舍四个人,一般不会出现两个相同专业方向的同学。回来以后聊聊各自领域的一些新鲜事,诸如哪个老师说什么了,哪堂课上请到哪个作家了等等,娱乐的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当然,只要个人时间允许,所有这些课程都可以旁听。不过也正是因为开放的学习环境,课堂上也偶尔会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我们有一门课每次都会请国内外专家来做讲座,讲座结束后专家会留几分钟时间互动,一位“同学”不仅每次抢先发言,而且他提出的问题更让在场的老师与同学很无奈,却也很欢乐。比如,老师说“后代学者要在前代人基础上有所创新,超越前人”,他会问“为什么后人要超越前人?”他还会问“郭锡良老师讲课为什么不用普通话?”有一次请了一位家在黄梅县的教授,他就在提问环节问道:“可不可以请您唱段黄梅戏呀?”等等。面对诸如此类无关学术的问题,老师们却也很有耐心,一一为之解答,同学们对其也很尊重,还亲切称呼他为“问题哥”。课堂上趣事很多,还有一个“砸场子哥”,此君博学多才,脾气暴躁,只要有同学作报告,他都会作评委,与之唇枪舌剑,大战几百回合,直到气氛极其紧张,老师调停为止。

总而言之,北大的氛围很自由很开放,非常值得好好享受一番。希望今年咱们中文学院考研和就业都再创新高,老师们同学们都美梦成真,尤其希望我在北大能见到更多咱们外院的人。

(作者系我院2011届毕业生,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电话:029-85319227  电子邮箱:wxyb@xisu.edu.cn 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版权所有 2019-2020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