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古人名字号文本细读”线上学术讲座

2022-01-13  点击:[]

2022年1月12日,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文学系主任董希平教授为研究生开展题为“古人名字号文本细读”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董晨博士主持,古代文学研究所李月辰博士及我院全体文学类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董希平教授就“古人名字号文本细读”选取的原因与大家进行交流。他讲到,“古人的名字号”看似是个“小问题”,却是我们在日常研究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作家人生经历的重要文献线索,并强调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在由本科生阶段向研究生阶段过渡时主要存在“两个极端”的问题:一是受本科阶段思维模式的影响,认为研究生阶段不过是本科学习的延续,常常容易出现“固化思维”,读书研究的层次“提不起来”;二是认为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的学习完全不同,为了刻意彰显这种“不同”,往往在具体学习和阅读材料上盲目追求“高大上”,做学问“眼高手低”的问题。因此,董教授旨在从中国古人的“名字号”入手,结合相关的作品与文献,以期培养大家的学术阅读兴趣。

董希平教授首先对名、字、号三者的含义进行了详细辨析,董教授指出,“名字号”对解读作家的性格、为人、阅历、家风等有重大的作用,研究者可以根据作家的名字号来划分其人生阶段。因此,中国古人的“名字号”往往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作家的人物性格,探寻其人生经历的“关键词”和“敲门砖”。其次,董教授分别从解读人物性格的钥匙、家风的体现与期许及人物人生历程的重要标记这三个部分来展开讲授,并以李白、王维、白居易、苏洵、李清照、秦观、欧阳修、苏轼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名字号为例,带领大家细读文本,通过梳理相关文献,阐明阐释这些作家的名字号与其性格、诗风、家风、人生阅历之间的密切关联,引导同学们打破文体局限,学会用“文本互见”的方法探寻作家生平。在讲座过程中,董希平教授特别提示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打破不同文体的限制——即不要因为自己研究的领域是诗词就不关注散文、史书的相关资料,唯有如此,才能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更加充分地掌握相关资料,得出更为全面客观的结论。在讲座的最后,董希平教授还结合自己读书求学经历和多年教学经验,建议同学们在日常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破除执念”,不要先入为主,以虚心、踏实的态度做学问,努力克服“问题意识不足”的缺陷,坚定信心,争取更大的进步。

同学们纷纷表示,董希平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活泼风趣,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亦找到了今后读书治学的努力方向,收获颇丰。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电话:029-85319227  电子邮箱:wxyb@xisu.edu.cn 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版权所有 2019-2020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