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首届本科生学术论坛

2023-10-26  点击:[]

为提高本科生的学术研究热情,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学术志趣,搭建互相启发的学术交流平台,10月25日下午,我院在SA105举办了“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首届本科生学术论坛”。学院党政领导及部分师生出席论坛,论坛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夏玉瑜主持。

 论坛第一项,学院院长韩伟致开幕词,他指出,本次论坛是学院推进“本科生学术论坛”“研究生专业读书会”“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等“三位一体”的学术活动机制的一次积极探索,是学院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夯实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他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学术论坛等各类学术活动,拓宽学术视野,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成为具有卓越创新能力和过硬专业本领的高层次人才。

会上,经过前期投稿、遴选,李正阳、赵亚玲、王婧伊、倪高伟、赵梓闵、王佳佳、胡星冉、王美钰、张睿迪、佘开元等10名同学现场轮流发言,根据学生的论文选题方向,韩伟、王敏、董佳、李文山、荀羽琨、崔若男、李春霞、董晨、孙霄、陈兰薰等专家现场对发言学生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指导点评,并与参会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论坛持续四个小时,场面热烈、交流深入。

论坛第一位发言人是汉语言文学2303班的李正阳,论文题目为《从<野草>看鲁迅绝望和希望之外的新答案》。李正阳同学对《野草》中的“希望和绝望”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鲁迅先生的虚无主义和现实主义进行辩驳和讨论,认为“现实主义”就是鲁迅先生追寻到的答案。

荀羽琨老师认为,虽然该同学的论文在语言表述和参考文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将鲁迅先生的“绝望与希望”“现实与虚无”论述的较为清楚明白,体现出了论文作者的学术研究潜质。崔若男老师肯定了该同学作为一名大一学生的勇气与实力,并认为其论文有非常明确的研究对象。但存在英文摘要不够规范、对于前人研究的评价过于绝对等问题。崔老师建议同学多参考经典文献,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第二位发言的是汉文师范2201班的赵亚玲同学,她的论文题目是《味淡而意浓:论刘长卿诗歌美学意蕴的生成》。赵亚玲同学在论文中讨论了刘长卿诗中“细淡之味”和“意旨之浓”的反差特点,并将其与孟浩然、陶渊明相比较,进而凸显出刘长卿“味淡”“意浓”的诗学风貌与生成机制。

李春霞老师提到,因为文章主体分析的是“淡”和“浓”之间的关系建议该同学把“美学意蕴”的“生成”修改为“特征”。此外,论文引言部分缺少学理性的探究。但该同学对于陶渊明的总结很完整,而且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值得肯定。董晨老师很欣赏该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取研究对象,并创作出学术论文的做法,她认为论文对文本分析细致,但是语言还需锤炼,需要注意上下文的承接。

第三位发言的是汉语言文学2102班的王婧伊,她的论文题目是《波德菜尔<恶之花>中“审丑意识”的审美以<献给撒旦的祷文>中“撒旦招越的形象为例》,该同学通过分析《恶之花》中“撒旦”形象的呈现方式与隐喻含义,探析波德莱尔“审丑意识”中对于传统审美观念的三层超越。

韩伟老师认为该同学能够站在时代语境下研究波德莱尔,具有时代意义。但是三重超越在论文中不够明确,建议把三重超越抽象化、凝练化。他认为论文还缺少理论的支撑,缺少经典文献的引用。王敏老师对该生能够将文本细读和观点阐释很好的结合起来予以肯定。但她认为文章中表述存在二元对立的倾向,会导致自身的逻辑产生矛盾。此外,摘要有读后感式的语言,应更加学术化。

第四位发言的是汉语言文学2021本科生倪高伟,论文题目为《<我这样的机器>中人工智能世界的文化主题探寻》。论文从人工智能建构、社会文化现象、文化主题三个层面来探寻文本中人工智能世界的文化主题。

韩伟老师首先对于该生能关注到麦克尤恩的作品及人工智能的相关主题表示肯定。但该生在行文当中缺乏问题意识,论文在整体上未将问题凸显出来,没有很好的聚焦在问题之上。论文的摘要需要进一步修改,将研究者的观点、研究价值呈现出来。同时存在着论文的各部分与主题之间学理逻辑方面、参考文献不规范、行文表述不够学术化等问题。王敏老师认为该生选题新颖,论文能够体现其对现实的关怀,同时论文经过反复打磨,写作态度认真,值得表扬。但论文存在着主题和内容不相符合的问题,论文整体是在关注人工智能问题,小说却沦为了佐证的例子,重点出现了偏移,她指出在行文中要更关注对于文本的阐释,同时适当增加当下关注的人工智能相关的文献,使得文献更加充实。

第五位发言的是汉文2104本科生赵梓闵,论文题目《为从感性到理性——论叶芝不同时期诗歌意象的象征特色》。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将叶芝的诗歌创作划分为了三个时期,从意象出发,通过诗人每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如早期的玫瑰意象、中期的面具和野天鹅意象、后期的拜占庭意象,分析其象征特色,并且区分了诗人中期和后期理性的差异,展现了诗人在创作中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孙霄老师指出该生的论文选题很好,叶芝诗歌的文学性、象征、意象在学术界多有探讨,但该生的角度对于叶芝的研究有着一定深入的推进,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结合理论和作品论述地比较细致。孙霄老师建议该生在现有的写作维度之上可以增加历史语境、叶芝作为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民族诗人代表等相关论述。同时需要对引言部分加以提炼、精简内容,以凸显研究内容和特色。陈兰薰老师指出论文的选题很好,思路清晰,论文的三个层次较为分明,他同时对论文的摘要部分予以肯定,但论文存在关键词较为随意、题目还需要进行提炼、注释和参考文献还需进一步规范等问题。

第六位发言的是汉语国际教育2102班王佳佳,论文题目为《浅谈零声母》。论文以零声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充分整合相关资料并进行深入分折的基础上,从其定义、发现和发展历程、分类、以及在遇到零声母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多个维度,对学界目前关于零声母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整理,挖掘出零声母这一概念的特殊性和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李文山老师首先指出作者对于对象的性质状态没有进行判断,在行文当中没有论述的部分。论文中许多部分是对于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论文还需要落脚到自己的观点上来,需要从语言科学的角度审视内容。同时提出论文存在着标题和摘要的矛盾、问题意识不够强、表述不够清晰等问题。李老师认为作者在论文当中论述到了零声母的历史演变,而对于这种历史演变的机制,可以进行深入的论述。董佳老师谈到该生的论文更像是一篇扎实的文献综述。论文同时存在着行文规范与表述方面的问题,同时在论述方面需要有实例作为佐证,行文应当更加谨慎严密。

第七位发言的是汉国教2201班的胡星冉,论文题目为《暴力之下一<檀香刑>的暴力解析》。该同学以莫言的《檀香刑》为分析对象,阐释小说中暴力叙事的话语载体和不同的现实成因,最后关注人类问题,认为小说体现了人性和兽性的相互纠缠。

荀羽琨老师首先说明,莫言的暴力书写是目前学界较有争议的议题,体现了该同学对于热点的思考和现实关怀。但是观点缺乏创新性,标题不够准确,如第三章的“文学的反抗”,没有概括出主要的观点,且参考文献不够规范。崔若男老师认为该同学的参考文献不足,并且建议在文章中补充文献综述,它有利于让文章与前人形成学术对话。

第八位发言的是汉国教2103班的王美钰同学,她的论文题目是《从饮食书写看葛亮笔下的岭南时代变迁以小说<燕食记>为例》,该同学以葛亮的新作《燕食记》中的饮食书写为主线,认为小说中的饮食书写映照出了我国岭南地区近代以来的变迁发展,以个人视角切入宏观历史,完成了“食”与“史”之间的映鉴和互连。

荀羽琨老师肯定了论文选题的新颖性,体现了该同学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关注,在探讨饮食与人物、时代等的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行文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崔若男老师认为改论文的选题很有价值,但是小标题过于宽泛,“岭南的时代变迁”作为一个总论点,没有分论点的支撑,建议该同学可以聚焦于食材、饮食场所等的变化,进而推知出时代的变化。

第九位发言的是汉文2104的张睿迪,论文题目为《夹缝中的自我救赎——<荒原狼>中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矛盾》。论文从变革与传统的对立、狼性与人性的对抗、精神分析下的自救方式三个层面进行论述。作者认为《荒原狼》这部作品是黑塞面对撕裂的精神危机和混沌的时代提出的参考,是他为自我的矛盾诊治的过程,是对于黑塞本人以及同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猛烈又温柔的安抚。

孙霄老师首先指出论文的选题较为新颖,学界的关注度较高,在行文的过程中引言、框架、结语等部分较为完整。但《荒原狼》的精神矛盾在学界有着一定的讨论度,为了增加文章的突破性、前沿性,孙霄老师认为论文还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深化:一方面,作品所探讨的疗愈是站在西方的传统之上,但作者本人实际上受到过老庄哲学、印度哲学等东方文学的影响,因此论文的第三个部分可以论述作品中所体现的疗愈是东西文化相遇所产生的结果,可以推进对于自我救赎的研究。另一方面,论文的视角是论者去探讨黑塞在作品之中是如何去解决夹缝中的自我救赎,孙霄老师认为作者可以增加其自身对于黑塞所提出的解决办法的思考,增加中国学者的看法,达到对于论文研究的推进作用。陈兰薰老师谈到,论文的题目具有挑战性和一定的现实意义,作者的思路清晰且论述深入。他对作者的摘要部分予以充分的肯定,但论文存在标题过大、引言部分不够精炼、行文用词不够准确、参考文献引用等级不高等问题。陈兰薰老师指出在行文的过程中要引用和选题有切实关系的文献,文献应达到为论文的论述服务的目的。

第十位发言的是汉文2003的佘开元,论文题目为《边界写作下阿库乌雾的汉诗写作与民族身份认同》。论文分别从创作中的民族认同、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发展、“边界写作”中的彝族文化书写三个层面进行论述。作者认为阿库乌雾作为学者型诗人,对原始民俗文化、民族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学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加之具有深厚的学术修养与理论知识储备,使得他的诗歌文本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让他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表现得理解和关照得以展现,并通过这种相对于主流汉诗更边缘化、异质化的书写体现出自己的身份自觉意识和深刻的民族认同,显示出了他对彝族民族文化的坚守。

孙霄老师首先对作者在文本阅读、论文选题、学术规范等方面的工作予以肯定,孙霄老师认为作者选题非常精准,学界关注度很高,该话题可研究的点很多。同时作者对于诗歌的文本如数家珍,有很强的文学性的体悟和学理性的把握。摘要部分论述阿库乌雾和大凉山彝族诗人的时候有些宽泛,孙霄老师建议作者将聚焦点集中在阿库乌雾及其作品之上。同时引言部分可以进行适当扩充,增加学术史的观点,使得引言更具有问题聚焦性、体现论述内容的重要性。陈兰薰老师指出论文选题新颖,思路清楚,作者对话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话题略有难度,作者对于跨文化研究的应用比较灵活,值得肯定。但民族身份认同是一个更加宏大的关于政治的问题,行文之中的用词有些随意。同时作者可以根据读者的知识结构在论文之中增加对于研究作家的基本介绍。

经过评审专家打分,论坛评议出了一二三等及优秀奖,并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证书。杨志飞副院长总结发言,他对论坛投稿情况进行了分析,号召学院本科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方向,积极进行学术探索。他指出,从鲁迅到波德莱尔,从刘长卿到人工智能,同学们研究的内容涉及广泛,体现出学术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他希望学院师生继续保持“少一些无谓的赞扬,多一些善意的批评”的学术交流态度,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

此次论坛是我院“首届”本科生学术论坛,为学院本科生学术工作开创了一种新方式,与会领导、师生普遍表达出对论坛的认可,论坛培养与提高了学院本科生的学术素养,为同学们提供了独特的学术交流机会和学术成果展示平台,锤炼了同学们的学术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学术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电话:029-85319227  电子邮箱:wxyb@xisu.edu.cn 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版权所有 2019-2020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