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北之见】秦岭以北,长安以南

2015-09-29  点击:[]

秦岭以北,长安以南

三年,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纪年:幼儿三年学步学语,始入幼儿园,这不仅意味着为父为母暂时的解放,更标志着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与此相对地,“三年不庆”感怀先祖,守孝三年而哀随日减……于是,一个又一个三年过去,一代又一代更迭,便又有“代沟”一说。在“考据”方面,我并不擅长,但在“读书”与“表达”这两件事上,我还是希望能做得准确,再准确一些。然而三年过去了,我始终没有这样“要求”过。事实上,正如“秦北书社”得名,取“秦岭北麓”之意,唯坐标而已。2015年的夏天也已过去,距书社命名已余一年半载,再回溯,距2012年的那个夏天,竟也有三年多。

匆匆三年便过去,我无法描述出所谓“长足的进步”,事实上,所有的收获都在于细节,三年之中的细节。一届一届“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却并非每个夏天的毕业季都意味着结束。当我送走了cc、阿律、小马、新玉,送走了小小马、君君、巧彬、丁丁,并没有farewell的感觉,恰恰相反,因为她们奔走四方,仿佛使“秦北书社”多出了无数触角,伸向许多未知而又现实的世界。工作、读研、出国、当公务员,离开大学的N种姿态,总能在这里找到。三年下来,我们不再是身居象牙塔、一心想更进一步学习的“考研”团体,也不再只是“纯文学”的读书会。三年前想到做读书会的时候,最初的六个人就有默契:做“文化研究读书会”,做人文社科类的“通识阅读”。

我回想起四年前将要开始工作时的那次恳谈,并打算将它毫无保留地转述出来,我的老师给我临别寄语,恰恰是对高等教育踌躇满志的“青椒”所需要的。他说大学授课其实是照顾“中间那三分之一”的过程,至于“前边的三分之一”,他们有主动性,自然会在日常教学之外自发寻找更多的资源。我们都默默地隐去“后面的三分之一”,无论是“小时代”结的果,还是“单向度的个人”,当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改变我们的文化”上时,这样的区分应该只是暂时的。正因此,书社微信号“被添加自动回复”里写着:秦北书社,是基于文化研究跨学科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实践的一个团体。

(一)秦北书社的阅读,在于读诗、读史、读时

(二)秦北书社的实践,在于激发成员从个人生命体验出发,引发对现实的关怀

(三)秦北书社所践行的“文化研究”具有多学科综合、深入关怀社会现实的特性,这不但要求成员用更广阔的视角来阅读、实践,而且能够帮助成员在“消费与娱乐”主导的“小时代”寻找到更多的文化路径。

在一起寻找出路的过程中,大家以“乌托邦”的想象构思着“秦北书社”,拒绝社团化、没有考评加分、自筹运营经费、有批判性同时也有极大的包容性。这真是一群有趣的家伙,既天真又成熟、既随性又认真、既满怀理想又脚踏实地,插科打诨、相互吐槽、争论问题偶尔也面红耳赤……没有谁是在“导师”的位置上,我们彼此学习,共同成长。

2013年末我写过一篇年终总结,“一月一本”的读书会那时就已经成规模。一直以来我们都惊讶于这种“自发的力量”以及它所带来的因缘际会,从本学院别专业的老师,到本校其他学院的老师,再到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从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到理工科的分享;在诗人、文学研究者、社会学人、乡建工作者等导读人的讲述中,看到更广袤的世界。而这个更为精彩的世界才刚刚露出一个角,就到了2014年。这一年于我来说真正是特别的。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孩子的诞生,当那个冬天我们在小饭馆里七嘴八舌商议读书会的正式名称时,我似乎看到四年前那个一分为三的大学课堂有了统合的可能。这一年并没有因为我个人的状况而停止活动,事实上,从2014年1月那个命名日开始,一切似乎进入了一条自动运行的轨道,先是开通微博、豆瓣小组,继而开设了微信订阅号,我用“永动机”作为比喻正是希望表达这样的意思——从最初的几个到现在二十多人的群体,所有人都是在自发的状况下做事,做许多琐碎的事。从被我们戏称为“海底捞模式”的师生组合,到后来因为读书会本身的魅力而加入的别专业甚至其他高校的同学,几乎没什么组织机构设置,有的只是一起读书、分享、实践的过程。即使在这一年的后半程,我完全处于停工状态的时间里,书社的小伙伴们仍然坚持每周四到五天的微信推送,每天十条以上的微博内容以及每月一本的读书会活动。如果不去尝试,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这些事有多么琐碎,也无法知道每天每月坚持做需要怎样的专注与付出。从2014年3月读马克·吉布森的《文化与权力|文化研究史》开始,秦北书社形成了写读书会总结的惯例,这里就不再一一展开,仅将阅读书目罗列如下,供有兴趣的朋友向微信君索取全文:

2014年3月读书会,阅读书目马克•吉布森的《文化与权力|文化研究史》2014年4,邓艮老师导读穆旦的诗歌(选篇)《我》、《五月》、《摇篮歌》、《成熟》、《鼠穴》、《被围者》2014年5,李永虎老师导读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2014年6,武晔卿老师导读朱光潜《诗论》,魏英老师导读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2014年10,辛林强导读费孝通《乡土中国》2014年11,杨致远老师导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2014年12,焦雄斌老师导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2015年3,阅读书目雷蒙·威廉斯的《乡村与城市》(西安青年进步中心的马永红老师与几位同学也来参加);2015年4,王敏老师导读茨威格《异端的权利》2015年5,电影评鉴,厚晓哲老师导览中岛哲也《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2015年6,梁静老师导读宗白华《美学散步》

从三年前的读书小组一路走来到现在,学期内的“每月一本”读书会已经进行了二十次,加上每个寒暑假推荐阅读的书目,我们一起读过的书已近四十本。六月,我们在群里讨论暑假阅读书目,“科幻小说”进入视野,刘慈欣的《三体》顺理成章纳入阅读视野,一个多月后大刘捧得“雨果奖”。应该说,秦北书社并不追赶时髦,也不以“特立独行”而沾沾自喜,或许用暑假阅读书目中的另一本可以做个注脚——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又或许,再去读读陈多友与小森阳一的对话录《大众媒体墙与心脑控制》,在了解更大的边界之下突破现有的边界,在结构与解构、在现代化与自反性现代化、在地狱与失掉的好地狱、在生存与死亡之间……认识我们自身。

在“认识你自己”这一永恒的主题上,我们现在所能确定的,恰恰只是这个坐标“秦岭以北,长安以南”。而所有“求同存异”的前提都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我们所读的并不仅仅是考据意义上的书籍内容(然而这是基本功,武男神已讲过多次!),同样在实践的层面,将我们的身体感觉与历史、时代联系起来,成为黑格尔《美学》里那个扔石头的小男孩,成为真正有主体性的、独特的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电话:029-85319227  电子邮箱:wxyb@xisu.edu.cn 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版权所有 2019-2020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