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介绍】
张保宁,1982年1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七七级),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兼任中国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
张保宁教授一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政治立场坚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精神。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他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他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教好书,育好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张保宁教授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的塑造。他注重言传身教,除课堂教学外,他经常利用各种场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陶冶学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许多学生在网贴上表达对他的喜爱之情。
张保宁教授还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先后发表教学研究文章多篇,担任2部教学论文集的副主编;他撰写的《外语院校母语文化课教学功能探讨》在《外语教学》上发表,被多家刊物引用和媒体转载;他主持的“外语专业汉语写作教学试验研究”项目,获得“2005年陕西省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陕西省高校第三轮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外语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已结题,该项目成果已作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予以实施。
【名师心得】
我们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积淀,它们是我们的精神之根;我们又处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转型时期,有许多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需要接受。我们既不能忘记传统,又不能墨守陈规,既要发扬传统中优良的东西,又要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使之提炼升华为有价值的新知识、新学问。既然生活让我们选择了高校教师这样的职业,就不能不去从事一些与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我很崇信蔡元培先生对现代大学的界定,它不仅只是培养学生的场所,还是研究学术的机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只授课,不搞科研,课也讲授不好,起码不会达到学贯中西,融会新知的境界。同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科学研究亦不能不和他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科研是学术的需要,更是教学的需要。科研搞得好,知识就扎实,教学的底气就足;反过来说,教学也可以为科研提供研究的线索,提供研究的思路。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许多好的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教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感受,而且来自教学实践中的科研,似乎更有意义,更值得去做。当然我们更应该明白,科研也好,教学也好,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为社会、为我们这个民族培养优秀的人才。做到了这些,才不枉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知道自己做的还很不够,但却一直在努力着。
【名师寄语】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希望。文学院应该是播撒人类精神种子的园地。要经营好这块园地,需要每一个园丁的辛勤浇灌,更需每一位学子自身的勤奋努力,只有这样,一粒粒种子才能破壳出土,茁壮成长。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你们既然选择了文学院来学习,就等于这一生要追求一种精神的生活,这里面既有快乐,也充满艰辛。不管文学遇到“逃离”还是“终结”等等境况,我们都应该坚守,因为人类不能没有精神。
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今天带着文学的梦想而来,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明天能够满载着成熟的果实飞向蔚蓝的天空。
【名师名言】
一个人能否成才,诀窍有三:一是觉悟,二是自信,三是勤奋。聪明的人就是觉悟早的人,他能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比别人先走一步;聪明的人就是自信的人,他能在人生的每个困难面前表现出坚毅和勇敢;聪明的人就是勤奋的人,他始终能脚踏实地,日积月累,终成伟业。
授课录像 http://218.195.24.3/movies/filminfo.asp?filmid=1664